研究生三年
研究生三年
在三年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之际,回头看整个过程,我是不太满意的。
最大的不满在于研究没做好。分析其原因,有多方面因素。当然主要还是自身因素。
最初的选择
大二时,学校为英才班学生提供学院内博士生导师交流会,让同学们了解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,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导师,能尽早的接触科研工作。
当时对网络安全比较感兴趣,现在导师中的介绍中提及其团队内有涉及此方向的研究,便确定了选择。现在来看,当时应该在多做些调研,一是实验室内部对此
方向研究投入是否充足,二是观察下所有老师们的研究的主流方向,主流起码不会坑,三是对比下老师们的学生成果水平。一时的选择往往会发展为一世的选择。
在大二时,导师确定,至大四,缺少与导师和实验室的交流,形式还是停留在老师分配任务-学生执行的阶段。任务完成情况无论好坏,缺乏持续和深入的交
流,往往不了了之。较早确定导师,且经过这么长的时间,却没有找到研究的感觉,实在是没把握住机会。
再次选择
大四时,本科至研究生,还有重新选择导师的机会。此时,已经了解了导师研究的主要内容:大一新生的工程教育。这不是我们学院的优势:通信,也不是当时
的热门:人工智能,而且我个人太感兴趣,我更倾向于计算机。对自己学院的优势通信方向也不是太感兴趣。对于计算机方向的话,去了解了下其他学院的不同
实验室,结果未能去成。我想主要原因是不愿做出变化,一部分是对变化的恐惧,另一部分是不愿割舍已存在的。
研究是什么、怎么做
正式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后,导师对于学生是放养的状态,没有严格的要求。在此过程中,对于研究是什么及怎么做,是处于自行摸索的过程。错误的将工程开发理解成了科学研究。便热衷于学习各种软件开发技术,使用并在企业中实践,而未关注技术背后的原理、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向。接触的项目不少,却往往只停留在工程开发这一步,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挖掘。这也导致在论文阅读时的不够认真,论文读的少,不知如何找到合适的,高水平的,读得零散和粗略。无法确定自己的小研究方向,更谈不上建立研究方向所属的体系,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解决它了。
所幸,因为毕业时间的临近,导师督促起来,也幸好自己在摸索过程中培养的较好的工程能力,经过几个月的时间,将成果总结成一篇论文,作为科学研究能力的证明。当然还是有很多的问题,仍道阻且长。
NEXT
昨日往往,皆成今我。期望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能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,做好选择,做好选择的。